万物有信,科学有据:解码中国七十二物候的生态智慧 |《万物有信》新书分享会
你是否想过,古人如何通过观察獭祭鱼、蝉始鸣、雁北飞等自然现象,精准捕捉季节流转的密码?“七十二物候”这一源自千年农耕文明的智慧体系,不仅记录了动植物与气候的微妙联系,更蕴含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哲学。
你是否想过,古人如何通过观察獭祭鱼、蝉始鸣、雁北飞等自然现象,精准捕捉季节流转的密码?“七十二物候”这一源自千年农耕文明的智慧体系,不仅记录了动植物与气候的微妙联系,更蕴含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哲学。
上来就一个炸点:2019年顺德挖开一块旧泥巴,居然翻出了明代桑基鱼塘的全套“零废料循环系统”,专家测完数据当场愣住——原来祖宗四百年前就把生态密码玩明白了。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六年来,从“共同抓好大保护”的嘱托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愿景,黄河流域正书写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今天起,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河南省科学院地理
绿水青山终不负,扬帆山海正当时。值此“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海峡通讯》推出特别策划《“两山”理念的福建故事》,系统梳理福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创新实践,生动展现“绿水青山”通向“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具有示范意义的“福建样本”。
在中国传统历法与民俗文化中,八月初一作为夏秋之交的特殊节点,历来被赋予独特的禁忌与习俗。2025年的八月初一恰逢公历9月22日,正值秋分节气前一日,古籍中称为“离日”——这一称谓源自《周礼》记载的“四离四绝”之说,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前一日,天地之气处于转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指示,积极响应以“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的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图书馆特别策划推出“绿电书舟·双碳破浪”专场科普书展。
农业的发展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演变及其内在机制,蕴藏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历史智慧。在当今全球气候变化与化肥依赖造成系列土壤与环境问题的背景下,古代施肥实践成为考古学及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但古代施肥智慧遵循着怎样的原则?蕴含着怎样的哲学理念?成为理解当今绿色